본 인터뷰는 “웬디 완더 | “함께 있고 싶은” 음악” 인터뷰의 중국어 원문이다. | 질문, 정리: 신현준 hyunjoon.shin@gmail.com

 

台灣獨立樂團溫蒂漫步在8月於仁川Pentaport搖滾音樂節展現了他們獨特的慵懶、浪漫的Indie Pop。他們原本應「Asian Pop Stage」邀請預計於9月23日再度訪韓,不過因不可抗力的因素延至11月15日。本文是在原訂9月23日演出前進行的訪談,聽聽這支於2018年組成的樂團在2020年發行一張正規專輯、2021年發行一張EP後,造訪了香港、中國、日本,現在即將來到韓國這一路上的故事。

 

 

 

1. 樂隊/廠牌

申鉉準 請向還不太認識你們的韓國聽眾介紹一下自己。我看到說你們是在2018年組團,接著在2020年發行首張專輯,並在2021年發行EP。可以請你們生動有趣地講講關於你們的故事嗎?對於樂團而言最重要的突破點是什麼(例如:創意、錄音、商業、現場表演…等)?請告訴我們對於溫蒂漫步的成長而言最重要的二三個瞬間。

溫蒂漫步 2016 年的時候,江楊、曾妮、瑋翔因為是同班同學就組成一個樂團,當時還不叫溫蒂漫步。2017年轉學生曜如加入,樂團改名為溫蒂漫步。2018年中決定開始錄專輯,2019年10月開始錄製首張專輯,錄完第一首後前鼓手退出。在此同時學弟阿叡轉學過來,並且加入樂團,現在的溫蒂漫步正式成形。阿叡加入一年多後2020年11月初發行了首張專輯《Spring Spring》,溫蒂漫步正式出道,並且以〈我想和你一起〉一曲為人所知,2021年起與廠牌簽約。

 

江楊

 

2.巡演/音樂節

申鉉準 你們好像在2022年有台灣的巡迴,接著在2023年有了東亞巡迴,包括中國、香港、日本、韓國。你們和所屬的公司有為了這些巡迴有意地、不自覺地做了什麼努力嗎?可以讓經紀人子靖來回答沒關係。我好奇的是在發行一張正規專輯與一張EP後,就能到海外巡演的這種情況,是特別幸運的例子,還是台灣樂團與音樂人近年來普遍的現象呢?

林子靖 對台灣的樂團來說,發完第一張專輯後,如果有一首單曲在數位串流表現上「還可以」的話,在台灣巡演是很正常的事,如果表現「很不錯」的話,通常在台灣跑完後,第一個會考量的也就是前往中國大陸,畢竟大陸對台灣樂團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市場,因此我們今年也花了1個月的時間跑了11場巡演。至於能夠到海外巡演,的確是需要一些努力及運氣,現在更實際一點的話也可以透過SNS及串流平台後台數據作為參考。以溫蒂漫步的例子來說,當初發完第一張專輯時是疫情很嚴重的狀態,當下本來就不太可能到海外進行巡迴。但因為有一首hit song〈我想和你一起〉,得以讓我們在台灣完成北中南千人的巡迴。

 

 

2022年末,疫情開始逐漸走向開放時,我們便陸續開始和一些香港和中國的Promoter聯繫關於海外巡演的事宜,但當時我們礙於疫情相關規範所產生的成本考量,還沒有馬上決定至海外進行巡迴,因此等到2023年2月疫情全面開放後,馬上就到了香港舉行我們的第一次的海外演出。第一站會選擇香港,也是透過觀察到我們後台數據上,香港的粉絲是所有海外地區裡的第一名,我們也很常收到香港粉絲的私訊希望我們可以到香港演出。因此我們在香港的演出獲得可說是全面性的好評,2場600人的演出一開售就秒殺,現場演出的氣氛也是前所未有地好,當天演完後便決定今年7月再到香港舉行溫蒂漫步至今最大規模1500人的演出。我們透過香港的經驗裡獲得很大的鼓勵,加上一直以來在SNS後台數據的表現及粉絲回饋,讓我們判斷溫蒂漫步應該在海外是有機會的,所以從2023年初開始,我們開始向身邊較熟識的海外Booking agent釋放出我們有拓展海外市場的意願,因此他們在和海外音樂節聯繫時,也會向海外的Promoter推廣溫蒂漫步。很幸運地我們也受到這些海外Promoter的青睞,才能夠陸續到日本、韓國,以及年底也將前往泰國參加大山音樂節。

 

 

3. 音樂/創作

申鉉準 以下拆成四個小問題

1) 你們什麼時候發現〈我想和你一起〉變得很紅、並明顯發現有越來越多觀眾來看你們的演出了?你們有預期到這首歌會變成你們在《Spring Spring》中最受歡迎的歌嗎?還是你們也很意外?

2) 關於創作,是一個人完成整首歌,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一起合作?如果江楊和曾妮都是主唱,你們會唱自己寫的部分嗎?還是其實你們在寫歌的時候會吵架(^^),通常是誰吵得比較大聲?

3) 我猜寫〈Don’t wanna leave tonight〉和〈讓我住進你心裡〉的人,是不是在青春期的時候先喜歡上搖滾,後來又喜歡上Disco呢?在每一首歌裡是怎麼反映成員們的獨特品味?

溫蒂漫步 1) 我們出道後第一次演出浮現祭音樂節的時候,在演〈我想和你一起〉演到一半時舞台斷電,但台下的觀眾接力幫我們把〈我想和你一起〉這首歌用全場大合唱的方式唱完,當下才意識到真的很多人因為這首歌認識了我們,吉他手瑋翔還因此感動到哭。

當初我們在製作專輯的過程中便有覺得這首歌應該有機會受歡迎,所以才會花最多預算在製作,並且拍攝MV作為主打歌。

2) 有些歌是一個人獨自完成的,有一些歌是合寫的。江楊和曾妮不會只唱自己寫的部分,而是看哪些段落適合誰唱去分配的。寫歌過程中偶有爭執,但通常不會誰去妥協誰,而是用民主投票的方式決定最後的結果。

3) 這兩首歌一首是江楊寫的(讓我住進你心裡),一首是江楊和曾妮一起寫的(I Don’t wanna leave tonight),但並不是因為某個人特別喜歡Rock或Disco所以使得歌曲變成那樣的曲風,而是原本Rock和Disco就是溫蒂漫步成員都喜歡的音樂類型,因此漸漸的就把這些元素都加入在歌曲裡,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阿叡

 

4. 歌詞/語言

申鉉準 歌詞在你們的音樂中有多重要?有些音樂人覺得歌詞的內容(訊息)是非常重要的,有些音樂人覺得歌詞和聲音元素的都一樣重要。你們的話呢?你們的歌詞有中文和英文,你們是怎麼選擇語言的?你們是根據不同的感覺選擇不同的語言嗎?另外,有沒有歌是你們先寫英文之後再改成中文的呢?對我來說,「和你」聽起來跟「honey」很像,這讓我更能融入音樂,讓整個感覺更甜蜜浪漫,你們覺得這聽起來有道理嗎?還是聽起來像是瞎掰的?哈哈

溫蒂漫步 歌詞跟音樂對我們來說在我們的作品裡的重要程度就是各佔50%,雖然不希望我們回答一樣重要,但對我們來說就是如此。歌詞可以傳達我們想說的故事,而透過旋律和編曲可以傳達更多我們想表達的情緒和氛圍。我們在選擇用中文或英文書寫時,並沒有特別的原因,但每一首歌的狀況都不一樣。就是感有時候感覺可以用英文書寫,就會直接用英文作詞,也不會因此特別改成中文。但我們有些時候寫了中文詞並套入編曲後,覺得也許唱英文比較合適,就改成英文,也是有這樣的狀況的,但沒有把英文詞改成中文詞的經驗。

我覺得他們在寫歌的時候應該沒有想這麼多,剛好而已,haha.

 

曾妮

 

5. 曲風/風格

申鉉準 「融合慵懶合成器元素的都市浪漫流行」是大浪漫唱片在發行你們首張專輯日版的時候寫的介紹,你們喜歡這樣的描述嗎?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你們的音樂風格受到2010年代City pop復興的影響,更準確地來說,是落日飛車的音樂。如果你們覺得可能這樣的敘述不是那麼準確的話,想聽聽看你們的想法。更普遍地來說,你們對於「台灣獨立音樂太柔和、太慵懶、太浪漫」的這種說法有什麼想法?我好奇的是,你們是否有嘗試脫離這種海外視角下的「台灣獨立搖滾」刻板印象,並形塑屬於自己獨特的風格?

溫蒂漫步 就這個描述來形容我們第一張專輯”Spring Spring“,我們覺得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這樣的形容我們沒有覺得對或錯,也許會有一點點元素氛圍讓人有City pop的感覺,但以我們的立場來說,其實我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拿過任何City pop的音樂作為參考,也從來沒有因為這個浪潮興起而想過要做City pop的音樂,所以也不覺得我們的音樂有像City pop。

落日飛車是我們很喜歡的樂團,而在音樂製作路上受到喜歡的音樂人影響或啟發這肯定是有的,加上我們跟落日飛車比較類似的狀況是都有合成器手,並且合成器在我們的音樂也佔了很大的篇幅,所以可能大家會覺得我們感覺跟落日飛車會比較相似。至於對台灣獨立音樂的形容,我們並不會覺得都是很Soft, mellow, romantic的,其實台灣獨立音樂風格非常多元,金屬、民謠、電子、搖滾都各自有代表性的樂團,像我們這樣子的音樂只是眾多音樂類型中的其中一種類別而已,而我們其實也正在努力讓溫蒂漫步的音樂加入更多元素,希望今年即將發行的第二張專輯可以突破大家的想像。

 

 

 

 

6. 錄音/錄音室

申鉉準 最近很多樂團都在自己家裡的錄音室製作,只有少部分在專業錄音室進行,你們的話是怎麼樣的呢?在我聽起來,《Lily》的品質聽起來比《Spring Spring》好滿多的,誇張一點的話,曾妮在這兩張聽起來就像是不同的人。可以請你們介紹一下這兩張的錄音過程嗎?

溫蒂漫步 我們在錄製第一張專輯“Spring Spring“時就是用很簡單的器材,在家自己製作音樂(因為沒錢)。到了錄製”Lily“時,因為有廠牌的資源投入,所以可以到真正專業的錄音室製作我們的音樂,而那時候也是我們第一次接觸到比較正規的音樂製作流程,因此可能聲響聽起來有比較大的落差。但是我們內部在討論如何製作音樂的過程中是沒有什麼太大改變的,都是要經過彼此很多的討論跟嘗試,比起用電腦製作音樂,我們也更喜歡在練團室裡直接Jam和嘗試我們想要的感覺。

 

7. 地點/氛圍

申鉉準 我是一個很重視地點感受的人,你們的介紹寫著「來自台北」,我覺得東亞的年輕人對於像台北這樣的大城市又愛又恨,因為對年輕人而言很有吸引力,但同時又太貴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們「慵懶」或「鬆」的音樂與這個「繁忙」、「熱鬧」的城市之間有什麼關聯呢?另一個好奇的,有一個與韓國音樂發行公司的訪談中,你們的照片看起來是在基隆拍攝的,我看到地址寫著華興街285巷,當時你們是為什麼去那邊、又在那邊做了什麼呢?選擇比較郊區、且在幾乎廢棄的建築物做為你們的宣傳物背景,這個滿有趣的。

 

 

溫蒂漫步 我們並不是所有團員都住在台北市。有一半的團員是住在比較台北郊區的林口,那邊比起擁擠的台北市其實居住環境是比較舒適的。有一位團員住在真的很擁擠的三重,確實有時候騎車出門的時候心情都會很差,但也逐漸習慣了。我們覺得其實我們無論是住在比較擁擠的城市還是比較舒適的台北郊區,對我們音樂影響好像沒有直接太大的關係。我們做音樂都很直覺,而我們五個人喜歡的東西也很不一樣和多元,而溫蒂漫步的音樂就是我們喜歡的音樂元素的交集,是我們五個人創意的結晶。

那時候會選擇到基隆這邊拍攝,應該是攝影師的提案。我們那時候的想法就是覺得想要在戶外拍攝,然後想要拍出有別於一般現代城市氛圍的照片,於是攝影師就提案了到基隆那邊,我們就在華興街附近邊走邊拍,走到一些感覺像廢墟的場景,也到一個很酷的戶外停車場做拍攝,整個拍攝過程像是去郊遊,沒有太大的壓力,就一路從下午拍到天黑。基隆那邊有一種特別的舊城氛圍,灰灰暗暗的感覺,也有點符合我們那時候“Lily”EP的氛圍。

 

 

8. 國際/亞洲

申鉉準 我想問你們小時候都聽怎麼樣的亞洲音樂?你們是怎麼樣接觸到這些音樂的(在網路發達之前和之後)?在日本、韓國、香港、中國的音樂中,可以分享你們喜歡或在聽的樂團或音樂人嗎?

你們跟日本有滿特別的連結,對吧?我會這麼說,是因為你們跟大浪漫唱片有合作,而且參加了日本的浮現祭。日本市場是你們最先主攻的市場嗎?我很意外你們幫Kaede寫歌,是誰在中間作為你們與日本之間連接的橋樑呢?

曾妮說她喜歡韓國流行文化,也學了一點韓文,請分享一下你們作為韓國流行文化粉絲的故事,除了IU之外,包括韓國獨立音樂,你們還有喜歡什麼韓國音樂呢?

溫蒂漫步 在我們開始認真聽音樂的時候,應該就已經是網路很發達的時候了(當然小時候也有一小段時間經歷過網路下載和聽CD的時期),而這之中若要提及亞洲音樂對我們比較多影響的音樂人,像是落日飛車、HYUKOH、Pay Money To My Pain、青葉市子、周杰倫、陶喆這些都算是影響我們音樂蠻多的亞洲音樂人。

日本市場確實是我們想要努力的一個目標。當初一開始會和大浪漫唱片牽上線,也是主理人寺尾先生主動邀請,感謝他的欣賞讓我們可以在日本發行我們的唱片和黑膠,也因此打開我們有更多和日本市場產生連結的機會,例如和Yonawo在疫情期間做的線上共演,還有幫Kaede作曲都是透過寺尾先生的促成。因為有前面這些的經驗,我們今年初也和台灣浮現祭主辦單位提到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也希望能夠到日本演出,因此有了今年參加日本浮現祭的機會。

曾妮對K-pop的喜歡大概是2000年初就開始了,從東方神起、Super Junior就開始喜歡,IU也是差不多那時候開始喜歡的。除了偶像團體之外,也喜歡像樂童音樂家這樣的演唱組合。必須老實說對於韓國獨立音樂反而沒有像K-pop音樂涉略的那麼多,要說的話也許就是HYUKOH吧。

 

曜如

9. 場景/產業

申鉉準 一般來看的話,台灣的獨立音樂比韓國強很多,因為在韓國,K-pop的勢力太大了,獨立音樂沒有太多的聽眾、市場規模有限,至少我們是這麼想的。不過,你們有沒有覺得台灣獨立音樂場景(或廣義一點來說,整個現場音樂場景)有什麼需要改善的地方嗎?如果有的話,事實麼?有什麼辦法能夠去改善它嗎?

我喜歡的台灣(獨立)樂團和創作歌手,像是Tizzy Bac、張懸…等,已經來到了他們的四字頭年紀,而像草東沒有派對、老王樂隊這些看起來已經算滿穩定了,在我看來,他們對於海外的市場並沒有那麼積極,不過像你們這樣的年輕樂團就滿不一樣的,這算是「個案」還是「時代的改變」呢?

溫蒂漫步 其實我們覺得台灣的獨立音樂場景已經愈來愈成熟,甚至有一種說法是台灣已經沒有分所謂流行或獨立了。我們目前是可以靠音樂作為全職養活自己,雖然不至於到富裕,但是基本生活是沒有問題,也不用另外再去做別的工作了,當然並不是所有樂團可以做到這樣,但是也代表台灣獨立音樂場景是有這樣的市場,讓音樂人有機會靠音樂賺錢的。

 

 

瑋翔

 

10. 世代

申鉉準 全世界都有很多對於青少年’、青年世代不同的論述,雖然整體來說,整個世界有一個共通的分類叫他們為Z世代,不過我也聽過台灣有像是八年級生、厭世代、天然獨、躺平族…等地稱呼。我想聽聽你們作為台灣年輕人的想法。另外,幾年前還有像是小確幸、小清新這些詞在韓國的使用頻率變高,我們覺得這些用法都是來自台灣。

溫蒂漫步 我們都是屬於95後生的世代,感覺「厭世代」已經沒有辦法那麼精準地形容這個世代的特徵, 我想說「厭世代」一定是存在的。 但是,是的,你可以說它是同一代或相似一代的不同群體,因為現在是一個“分眾的時代”, 所以“厭世代”只是一個屬於這一代人,也許「躺平世代」更能夠形容我們?由於整體大環境的關係,加上台灣房價非常高,其實我們對於可以存錢買房子這樣的夢想,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因為真的對我們來說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於是我們可能就盡量去賺我們能賺的錢,賺了錢後就花錢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活在當下也許比起規劃未來是更實際的快樂。

林子靖 我們不是那麼在意描述,我們就只是做我們的音樂、過我們的生活,而且我。不覺得小清新或小確幸這些用詞在台灣還流行,尤其我們才剛從疫情中恢復過來,哈哈。

 

11. 小結

申鉉準 最後的問題是以一個有年紀的搖滾理想主義、自稱和平主義的社運人士角度。雖然東亞現在比起90年代來說親近了不少,但還是存在著很多「不必要」的緊張局勢。你們覺得音樂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來改善或避免情勢惡化呢?在概約並抽象地回答完這題後,請分享一下你們希望在「Asian pop stage」的表演上達到什麼目標,謝謝~

溫蒂漫步 對於國家之間這些緊張的問題,我們認為也很難用音樂改善,即使國民交流之間可以透過喜歡彼此國家的音樂而有更多交流,但好像音樂也有點難去作為可以改善這些狀況的角色。

希望有更多韓國聽眾可以喜歡我們的音樂!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